目前分類:【音樂】 (22)
- Jun 03 Fri 2016 12:56
【音樂】 前進九0-解嚴後臺灣地下音樂發展概述
- Feb 09 Tue 2016 09:23
【音樂】刮走民歌的黑色旋風 - 羅大佑
- Feb 02 Tue 2016 18:52
【音樂】七0年代民歌
- Jan 30 Sat 2016 10:27
【音樂】西方通俗音樂到臺灣
- Jan 27 Wed 2016 20:00
【音樂】獨立音樂精神的歷史形構:前言
獨立音樂精神的歷史形構
前言
在上一章,透過現象的整理與文獻的爬梳,我認為要識別臺灣獨立音樂除了從其產業結構來看之外,更必須意識到在臺灣獨立音樂的運作過程中存在著某一種想像的共同體,雖然在不同的樂風、生產行銷模式以至於不同音樂場景、社群網絡的包圍下,呈現著多元發展的樣貌,但同時卻又具備著相類似的外觀,以「獨立音樂」自我標誌著,透過不同的論述資源區分出我群與他者。
而這些獨立音樂工作者用以區別我群與他者的特質包含三項,分別是D.I.Y自己幹文化、原真性、臺灣國族意識以及與社會運動的親近性等。我認為要理解獨立音樂,並不能僅僅將其視為一種符號、一個場景甚至是一種音樂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它同時亦是一個歷史範疇,與當代臺灣社會的發展現況有著相當緊密的連結。若拉開歷史的縱深,我們會發現「獨立音樂」現象在臺灣通俗音樂[1]的發展歷史當中,並非唯一特殊的存在,而是可以被放在簡妙如〈臺灣創作音樂的意義軌跡〉一文裡所謂的臺灣創作音樂的發展軸線:
- Jan 23 Sat 2016 20:00
【音樂】獨立音樂是什麼(2):獨立音樂怎麼談?
獨立音樂怎麼談?-文獻回顧
在文獻回顧中,我要處理兩件事情,第一,說明近來的獨立音樂研究者如何界定獨立音樂?又是如何談論獨立音樂?由此一方面呈現台灣獨立音樂完整的樣貌,另一方面則嘗試提出理解台灣獨立音樂的另外一種途徑。第二,從相關的獨立音樂研究中,確立台灣獨立音樂的現象。
Hartley ( 楊祖珺譯,1997 :190) 認為「獨立」表示一種規模及對照,並不含有本質上的特徵,多半用來指涉主流之外的文化主體。在一個國家的文化生產中,「獨立」指涉那些帶著自我意識,且在自己的領域中反對主流娛樂的生產和實踐,它包括了許多意涵: (1)不同的、另類的或對立的生產過程; (2)不同的美學;(3) 不僅關心作品題材或財務回收,同時也會從自身反省; (4)和閱聽人不一樣的關係,使閱聽人從被動參與變為主動參與; (5)所服務的是一群「支持者」 (constituency),而不是「大眾」 (mass)。」(轉引自林怡瑄,2003)
- Jan 20 Wed 2016 12:06
【音樂】獨立音樂是什麼?(1):起始
為什麼談獨立音樂?- 緣起與問題意識
(一)前言
2006年,我聽著從朋友那借來的MP3,耳機裡依序傳來羅大佑的〈阿輝仔飼著一隻狗〉與羅百吉的〈吹喇叭〉(音樂尚未開始,羅百吉便用略帶輕浮、事不關己的語氣說著:「接下來這首歌是限制級的,未滿十八歲的請靠邊站[1]」),電吉他快速的強力和弦銜接著台式電音特有的節奏,對政治批判的黑色幽默伴隨著少年放蕩的情慾流竄,沒有MTV台上無限播送著的天真夢想,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愛情故事。我好像知道了什麼卻又好像不是這麼清楚,模模糊糊的,我只知道這些歌曲跟我以前聽過的所有音樂都不太一樣,卻又說不上來。同年夏天,我在唱片行裡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張非主流樂團的CD,潑猴的《革命》,主唱小天宣稱要當「獨立音樂」的領頭軍顛覆主流音樂圈,「他媽的革命就是要作到他媽的嗝屁」[2],他說得激情,少年的心也被鼓動著。這是頭一回,我對「獨立音樂」有了明確的想像,就像楚河漢界般,兩軍的對壘,獨立與主流的勢不兩立,一條界線粗魯的橫亙在兩個陣營之間。
一方面號稱以「非主流音樂」、「獨立音樂」為主軸的音樂祭陸續展開,知名如春天吶喊、野台開唱、大港開唱、貢寮海洋音樂祭,在每年開唱時總能在報紙上佔有一席版面;另一方面爭取音樂展演空間合法化的相關議題也成為年輕人之間的熱門話題,甚至成為參與公共議題的途徑。每個禮拜在各音樂展演空間所舉辦的樂團演唱會在夜晚大放光彩,北台灣的The Wall、地下社會、女巫店、Legacy…等,中部的老諾、迴響和TADA,南台灣的駁二、TCRC,東部的賣捌所、鐵花村等承載著各地青年的搖滾夢,開展出台灣獨立音樂的搖滾光景。
- Aug 31 Sun 2014 13:21
【音樂】對「從謝金燕到董事長樂團之基進觀察」一文之回應
我比較擔心的是台灣樂團圈目前存在一種「不准批評」的氛圍,樂評只能作為音樂的介紹和「讚美」而存在,而非批評與改進的動力來源,這樣樂評就真的沒必要存在了。 (林勝韋,2014)
作者在其有關謝金燕的評論一文的討論過程中,有了如上的補充說明,這句話說得極是,我想也是相當多樂評前輩所念茲在茲的,但在這樣的回應中,同時也暗暗地點出了另一個現象,亦即臺灣的「樂評」文字,與被評論的音樂本身一樣,同樣有可以被評論、檢視的空間與可能,準此,我將試著去回應作者該文中所致力維護的主張。
- Dec 09 Mon 2013 09:19
【音樂】Spiritualized,〈I Didn't Mean to Hurt You〉
- Nov 25 Mon 2013 10:30
【音樂】「如果你願意聽一首陌生的歌」- 洪慈謙
- Jul 23 Tue 2013 15:46
【音樂】寂寞的一匹龐克依然站在路口:八十八顆芭樂籽
- May 23 Thu 2013 00:15
【音樂】再會?青春:滅火器/《再會!青春》
- Apr 09 Tue 2013 23:53
【音樂】自地底響起的革命號角:潑猴∕《革命》
- Mar 30 Sat 2013 22:52
【音樂】在時速六十公里中的晨曦光廊
- May 10 Thu 2012 23:06
【音樂】後海口時代:拍謝少年《海口味》
- Mar 08 Thu 2012 20:05
【讀音樂】熟悉又陌生的聲響-川秋沙《人造沙洲》
- Jul 08 Fri 2011 19:04
【讀音樂】The Strokes - 《Angles》(2011)
- Jun 01 Wed 2011 11:42
【讀音樂】We Are the Ocean - 《Go Now and Live》(2011)
- May 04 Wed 2011 20:53
【讀音樂】Foo Fighters - 《Wasting Light》(2011)
- Mar 02 Wed 2011 02:44
【讀音樂】Within Temptation - F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