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記於《台是主還是客?談音樂與認同》座談後〕                                       7/4 官維

濁水溪公社   

【圖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olllp/6fe5bee4.jpg】

      或許是心理面老早就預設了答案,因此整場講座讓我不斷地感到些許焦躁。但如果柯董柯仁堅乖乖的按照程序來,那他就不會是濁水溪公社的核心人物了。因此透過今天現場的觀察與拼湊以及我對濁社音樂的認知與想像,接下來我將組合出我認為的台客與音樂結合的多樣與可能。

 

      說到台客搖滾,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會想到的大概是伍佰、陳昇、董事長樂團等人,那如果對於台灣獨立音樂有涉獵的人,會把濁水溪公社列入「台客搖滾」的範疇之中,但通常這不會是一般人的直接聯想。因此說到台搖總離不開漂泊瀟灑、真男人等形容詞,而對於台搖表演者的想像也總是穿著花襯衫做完整場表演,對於樂迷們來說,這就是正統、純正的台灣味,但也因此相當制式的框限了「台客」的文化想像。若仔細觀察,會發現表演舞台下的樂迷,除了所謂的台客外,也有相當多看起來「人模人樣」的觀眾,他們也喜歡台搖但卻不一定真的完全認同台客文化,要知道,所謂的表演與現實世界對許多人來說是可以做完整的切割的,表演者的魅力、歌曲本身的接受度等等可以影響人們去看台搖的角度,但卻不一定能影響一個人對於整體文化的認同,因此除了檯面上的台客表演者外很少人願意真正的正視所謂的台客文化,舞台下的台客們成為了低俗的代表、未教化的下層階級人民無法與「漂泊瀟灑」沾上邊,是土、是俗。

 「Why So Serious?」:台客搖滾的另一種可能。

        座談剛開始不久,柯董就說了今天大家一起聊聊開心就好,因此在終場前當我提出了一個稍微嚴肅且誤解的問題後,頓時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在下課時間還不斷舉手發問阻礙大家下課興致的學生,造成了些許困擾與尷尬,但這樣的反覆確認是有意義的:「濁社做音樂與認同的訴求和定位?」柯董:「爽!」。       

 

        講座進行時,經由主持人的詢問,柯董再次澄清他們的音樂與龐克的差異(網路上搜尋,可發現相當多的相關文章也有類似的討論因此用「再次」一詞),他們只是想做他們想嘗試的、想「玩」的音樂,因為自認為自己的歌聲與技巧並不是絕佳,於是便在音樂中加入許多不一樣的元素殺出另一條血路。不論是「強姦殺人」如此具顛覆性的題材,抑或是「牽亡歌」中台灣喪禮的音樂元素甚至是「娜魯灣」一曲中些許後謠的味道與末段類哈扣的轉換,都可以看見濁水溪公社在音樂創作上的多樣性,而成就濁水溪公社的「現場表演」更是台灣早期歌廳秀的極失控翻版(若有人說有Sex Pistol的現場演出的影子我也不反對,畢竟對濁社來說這就是一場精心設計過的脫序鬧劇)。如此大雜燴般的音樂風格與表演形式,不正好與台客的性格相符合,追求一種極致誇張的美感,混雜的髮色、混搭的穿衣風格以及改裝到不能再改裝的機車,你永遠不知道台客所改裝的摩托車大燈激射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色彩、當你按下機車喇叭你可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怎麼會是蔡依玲的看我七十二變?另外電音與三太子的混合更是許多人始料未及的,所有令人驚奇(或是說「台」?)的呈現,是創意也是經過吸收消化再反芻的屬於台灣自身的文化,這不是由政府、文化局所承認的「文化」,你也不曾在課本中看過除了傳統文化外的這些所謂的台客文化,但是它確實在台灣生根成長並且真正屬於自身的草根文化,而濁水溪公社與他們的音樂正好反應著這樣多樣化的表演風格,而不同於所謂「花襯衫漂泊台灣男子漢」這般舞台上的台客印象。

 

        正如上述,濁社的「台客搖滾」走得並不是一般我們所想見的刻版男子漢音樂,屬於濁社的台客搖滾,是具有顛覆性且前衛的,正如參與這次座談的一位先生所言,濁水溪的音樂與其說是反應「庶民文化」,不如說他們的題材是走在時代的尖端的且相當具有衝突性的,這點我們可以從濁社相當多的早期作品裡面得到印證在此就不多贅述,而我心目中在音樂裡成功的反應庶民文化的表演者非林強、董事長樂團之流莫屬了。因此雖然打著台客的名號,但是濁社們走的是不同於以往大眾印象的台客搖滾但卻汲取著台客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美學,是「惡搞」也是兼容並蓄。而近來「台客」一詞成為了促進「本土認同」的媒介之一,透過認同台客文化進而肯定台灣的本土價值,但也因為可見度的上升,使得台客一詞近年來面臨了兩大問題,首先是台客一詞越趨商品化,有時甚至成為了政治工具,從一開始在主流文化邊緣打游擊到現在時常被拉進大螢幕中做一種代表性的宣傳與表演,在可見度上升的同時卻使得台客一詞在面臨大眾時,其意義的侷限與限縮且通常都是帶有貶意與負面形象,真正受到肯定的僅剩媒體刻意美化圖顯的「飄泊」、「男子漢」、「重義氣」等,其他諸如台客混搭、惡搞的美學卻受到了壓抑與打壓,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再來所謂的「認同」台客文化與本土價值的連結常常僅只是政治口號或者是專家學者們口中所論述的主題而無法真正擴及群體,被說「台」甚至成為一種標籤與歧視。另一方面台客文化與本土認同的連結也往往會被特定群眾簡化成:你不喜歡台客文化、不夠台你就嘸愛歹灣,而形成外人無法跨入的藩籬與區隔,從這裡反觀濁社,雖然其創作概念是幾乎沒有疆界的,但是他們的優點也是他們最大的弱點:「現場表演」,其脫序的演出與過於狂放的群眾反應,雖然令他們的演出在舞台與樂迷的相互交流中臻於完美,卻也同時造成了一般大眾的排斥與卻步始終只能在邊緣徘徊,儘管瞭解的人會相信這才是真正的他們!

 

        我們不需要給出很明確的定義和解答正如柯董所認同的,濁社走的確是台客搖滾,他們仍不斷的在邊緣游擊、反抗,不與被主流所凸顯出的台客印象合流,方能讓更多的台客元素可以繼續被保留而不顯得過於單一無聊而顯得多樣。可以很西方、也可以很東洋又或者是正港的台灣味,對濁水溪公社來說「台客文化」沒有極限,正如台客一般追求的是表現自我以及「爽」就好的態度,對他們來說台客很難定義甚至沒有定義,台客不是限縮自我的框架,「直接、好玩、爽」就對了,或許你帶著刻版印象、有色眼鏡去看台客,但你從來別想從「台客」身上找到一個最終的確定答案,因為下一秒他們又會玩出什麼樣的把戲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arrow
arrow

    U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